戈壁钢城的“绿色答卷”——嘉峪关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观察
戈壁钢城的“绿色答卷”——嘉峪关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观察
戈壁钢城的“绿色答卷”——嘉峪关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观察——凉州区推进(tuījìn)生态文明建设综述
绿色已成为凉州区高质量发展的(de)鲜明底色。
市民在凉州植物园(zhíwùyuán)赏花拍照。
凉州区南部(nánbù)山区碳汇林基地。
凉州区干部群众植树造林,为山川(shānchuān)添绿。
良好的生态环境(shēngtàihuánjìng),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。
凉州区打造(dǎzào)“板上发电、板间经济(jīngjì)、板下固沙”的复合生态产业。本文图片均由金奉乾摄
仲夏时节,漫步在武威市(wǔwēishì)凉州区的(de)青山绿水间(jiān),碧波荡漾的湖泊倒映着蓝天白云,郁郁葱葱的树林里传来阵阵鸟鸣,整洁的街道两旁绿树成荫,现代化的生态园区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(xiāngdéyìzhāng)……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。
近年来,凉州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(wénmíng)思想为指导,牢固树立(shùlì)和(hé)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统筹产业结构调整、污染治理、生态保护、应对气候变化(biànhuà),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全方位、全地域、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(jiànshè),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、转折性、全局性变化,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了思想观念、体制机制、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,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(fāzhǎn)互促共赢的创新(chuàngxīn)发展之路。
筑牢屏障 守护(shǒuhù)绿色家园
凉州区地处(dìchǔ)祁连山北麓,境内四大河系水资源均来自祁连山。守护好祁连山,是(shì)凉州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,也(yě)是保障国家西部生态安全的根本大计。为此,凉州区大力实施南部山区碳汇林建设项目。
从“黄土漫天”到(dào)“绿浪翻滚”,从“鸟不落脚”到“野禽安家”,如今,凉州区南部山区碳汇林正连点成片(chéngpiàn),绿色生态廊道已初具规模(chūjùguīmó)。
为筑牢生态安全(ānquán)屏障,凉州区强化河湖湿地(shīdì)修复治理,实施(shíshī)湿地面积总量管控,强化湿地管理,促进湿地自然恢复,湿地保护率达到45%以上。以小流域为单元,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,相继(xiāngjì)完成张义镇虎目沟、夹皮沟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(xiàngmù),通过自然恢复植被,不断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与治理,改善区域生态环境。
同时,凉州区(liángzhōuqū)不断构建(gòujiàn)自然保护地体系,推进草原生态(shēngtài)保护修复治理,在祁连山沿(yán)山区实施退化草原修复面积17.33万亩(wànmǔ)。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凉州区科技支撑项目、祁连山国家公园凉州区片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及保护提升项目,祁连山国家公园及周边生态监测水平进一步提高。
强力治污(zhìwū) 改善环境质量
夏日的武威海藏湿地(shīdì)公园,水光潋滟、鸟语回荡、草木茵茵、垂柳婆娑,各种花卉树木种类繁多,鸟类、水生动物(shuǐshēngdòngwù)不断壮大,形成(xíngchéng)了较完备的湿地生态体系。
海藏湿地公园的生态之变,是凉州区(liángzhōuqū)生态文明建设(jiànshè)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。
近年来,凉州区坚持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,补短板、强弱(qiángruò)项、破难题,全力守护蓝天、碧水、净土,持续打好(hǎo)污染防治攻坚战,交上了一份山清水秀、天蓝地净(dìjìng)的“生态答卷”。
——天更蓝。开展空气质量持续(chíxù)改善行动,强化大气污染(dàqìwūrǎn)综合治理(zōnghézhìlǐ),全面推进工业、燃煤、机动车、扬尘污染源深度治理,实施(shíshī)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,推行建筑工地(jiànzhùgōngdì)“6个100%”。2024年凉州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.1%,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,连续6年稳居达标城市行列。
——水更(gèng)清。坚持控源截污、清源治污、正源防污(fángwū)协同发力(fālì),统筹推进水资源、水环境、水生态治理(zhìlǐ),实施城区污水处理厂新建工程、源头区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工程、污水管网改造(gǎizào)及扩建工程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全区1个国控、4个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均优于考核目标要求,水质优良率达100%。11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(shuǐyuándì)水质达标比例均为100%。
——土更净。推进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,针对不同污染源分类施策,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风险(fēngxiǎn)隐患排查(páichá),加强固体废物(gùtǐfèiwù)综合治理,梯次推行(tuīxíng)农村生活污水治理,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监管,全区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。
扩绿增绿 厚植(hòuzhí)绿色家底
山脚下,一片片(yīpiànpiàn)松林矗立,树干笔直,微风吹拂下,松针闪烁着光芒,散发出独特松香;山腰间,大片的山杏、云杉层层叠叠,竞相生长,树下花草葱郁,生机盎然,把大山装点得(dé)如诗如画;山顶上,“为国(wèiguó)储材(chǔcái)、为民储利”八个大字格外醒目……
来到凉州区(liángzhōuqū)南部山区碳(tàn)汇林基地,每个人都会被来之不易的绿色所深深触动!
在推进(tuījìn)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中,凉州区坚持向南部山区要“绿”,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,持续实施碳汇林建设项目。2022年以来,在祁连山浅(qiǎn)山区营造碳汇林3.12万亩。创新开展“我在南山有棵树”志愿植树(zhíshù)活动,募集(mùjí)资金1000多万元,栽植各类树木30余万株(yúwànzhū),建成“军人林、青年林、爱心林”等一批纪念林基地。
扎实推进“和美乡村”建设(jiànshè)(jiànshè),建设“一村万树”示范村110个。建设绿洲生态系统,完成通道绿化及提升改造近300公里,建设农田防护林2800多亩。实施城市绿地倍增行动,城区绿地面积(lǜdìmiànjī)累计达到(dádào)1308.21万平方米(píngfāngmǐ),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.32%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.24平方米,城市绿化水平得到全面(quánmiàn)提升,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。
强化林草资源保护管理,探索建立“林长+警长+检察长(jiǎncházhǎng)”工作机制,推动分级、分片(区)责任(zérèn)落地落实,规范林地、草地、湿地使用审核审批。加强使用林地、草地、湿地事前事中事后监管,审核各类项目建设用地500余宗(yúzōng)。运用“遥感(yáogǎn)+无人机监测”技术,常态化开展森林(sēnlín)、草原资源巡护。
治水兴水(xīngshuǐ) 合理利用资源
天马湖碧波荡漾,南营水库野鸭戏水,西营(xīyíng)河灌区滋润广袤绿洲……
水是凉州区发展的命脉。近年来,凉州区坚持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治水思路,贯彻(guànchè)“以水(yǐshuǐ)定城、以水定地、以水定人、以水定产”原则,推动用水方式向(xiàng)节约集约转变。
凉州区以工程建设破解缺水困局,建成调蓄水池14座、总容量2034万立方米,建成高标准农田配套(pèitào)塘坝173座、总容量848.7万立方米,建成水系连通工程62.34公里(gōnglǐ),实现“丰蓄枯用、跨(kuà)灌区调剂(tiáojì)”。
如今,在凉州区(liángzhōuqū)的田间地头,一座座机井房分布(fēnbù)其间,灌区机电井全部安装地下水智能化取水计量设施,农田喝上了“自来水”,推广高效农业节水技术面积130万亩(wànmǔ),省水省力更提升了效率。
按照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原则,凉州区建立“区级—灌区(guànqū)—镇—协会—小组”的五级水权分配机制,逐级明晰水权到机井(jījǐng)、地块,向17.02万用水(yòngshuǐ)户核发(héfā)实名制水权证。严控水量,加强管理,建立分作物、分轮次用水台账,刷卡水量、水表读数、台账数据“三对口”,水务局、镇、水管单位对供用水过程“三方核查”,实行网格化(wǎnggéhuà)管理,灌溉期间24小时跟(gēn)水服务。
凉州区率先出台(chūtái)全省范围内第一个河长制(hézhǎngzhì)实施方案,建立河湖(héhú)智慧监管(jiānguǎn)平台,各镇以村为单元推行“河湖长+巡河员、护河员、保洁员”管护模式,构建形成“天上飞、地上巡、河上看、网上管”的立体监管模式。
2020年,石羊河示范河湖通过水利部验收,成为全国首批(shǒupī)、全省唯一的全国示范河湖;2021年,石羊河入选全国18个(gè)美丽河湖优秀(yōuxiù)案例;2022年,杂木(zámù)河成功创建为市级美丽幸福河湖;2024年,金塔河成功创建为市级美丽幸福河湖。
防沙治沙 向(xiàng)沙漠要效益
凉州区干旱缺水、沙多林少,生态环境脆弱,沙漠面积达272万亩,约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,横跨(héngkuà)长城、吴家井、九墩等镇,风沙(fēngshā)线长达98公里,土地沙漠化威胁着(zhe)凉州的生态安全。
近年来,凉州区坚定不(bù)移走生态(shēngtài)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坚持“南护水源、中建绿洲、北治风沙”方针不动摇,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(hé)防沙治沙,深入实施“三北”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(xiūfù)、东北部沙区治理及沙产业建设等项目,通过工程治沙、义务压沙,完成(wánchéng)沙化土地综合治理55.95万亩。
在长期(chángqī)同风沙的斗争中,凉州区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、治沙与致富共赢的荒漠化和沙化防治道路。采取“光伏(guāngfú)+沙障”模式,完成光伏治沙7.2万亩(wànmǔ),光伏区植被覆盖率由(yóu)不足10%增加至50%以上。
——做大光伏产业。科学编制《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(shìfànyuánqū)专项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。园区占地面积50万亩(wànmǔ),引进光伏企业14家,实施项目16个,装机容量1500万千瓦(wànqiānwǎ),建成后年发电量260.25亿千瓦时(yìqiānwǎshí),年产值75亿元。园区在建及建成项目装机容量850万千瓦,已(yǐ)并网160万千瓦,累计(lěijì)发电23.8亿千瓦时、实现产值4.3亿元。
——做活沙漠旅游。围绕沙漠旅游,着力培育壮大武威(wǔwēi)沙漠旅游景区、神州荒漠野生(yěshēng)动物园、武威沙漠公园等沙漠生态旅游(shēngtàilǚyóu)景区,创建以沙漠生态旅游为主的4A级旅游景区2家。成功组织举办山猫纵队千车万人游凉州、“重离子(zhònglízi)杯”暨“绿之源”南航飞享自行车公开赛等赛事活动,进一步(jìnyíbù)丰富沙漠旅游业态。
——做强(zuòqiáng)沙地农业。持续推进东北部沙区治理及沙产业(chǎnyè)建设项目,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产业,做优做强经济林果产业,建成国家或省级重点林木良种(liángzhǒng)基地3个。
优化结构 绿色(lǜsè)转型发展
绿(lǜ)起来,美起来,更要让群众(qúnzhòng)富起来。凉州区积极探索实践路径,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建设,让“绿色经济”成为新(xīn)引擎,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。
板上(bǎnshàng)发电,板下治沙,实现一地多用。光伏治沙模式兼顾生物治沙、人工治沙,利用光伏板遮阴效果,在大面积(dàmiànjī)的(de)沙地进行规模化沙生植物种植,最大限度将太阳能(tàiyángnéng)开发与沙漠治理充分结合起来,光伏发电区域阻隔风沙的防线正在茫茫戈壁沙漠形成。
不断追求绿(lǜ),不断创造绿,不断放大绿。如今,在凉州(liángzhōu)大地上,一个个绿色产业正在蓬勃兴起。
聚焦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产业链。凉州区确定绿色矿山建设、流域生态(shēngtài)修复等(děng)6方面14项(xiàng)重点任务,依托武威光大环保垃圾焚烧发电及(jí)资源化利用项目,凉州区被(bèi)确定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,推动工业废物、建筑垃圾、农作物秸秆等综合利用。着力做好延链补链(bǔliàn)强链文章,谋划实施“三北”六期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综合项目等重点项目18个,年产值达到3.8亿元。
因地制宜打造“沿山沿川沿沙(yánshā)”三大特色产业带,深入推动“牛羊猪禽菜果菌薯(guǒjūnshǔ)药草”等“10+N”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,全区设施瓜菜规模产量、生猪饲养量位居全省第一位。着力打造农畜产品(nóngchùchǎnpǐn)精深加工、奶业(nǎiyè)2个百亿(bǎiyì)级和生猪、蔬菜、肉牛3个50亿级产业集群,成功创建奶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。
培育壮大新兴产业,统筹推进新能源及装备制造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。重通成飞、伊利乳业、普安制药、众兴菌业、达利食品等大型(dàxíng)龙头企业已构建起凉州绿色制造体系的四梁八柱。积极发展数字经济,稻盛云(dàoshèngyún)武威智算中心项目落地建设,填补(tiánbǔ)了凉州区智能算力(suànlì)领域空白(kòngbái)。
——凉州区推进(tuījìn)生态文明建设综述
绿色已成为凉州区高质量发展的(de)鲜明底色。
市民在凉州植物园(zhíwùyuán)赏花拍照。
凉州区南部(nánbù)山区碳汇林基地。
凉州区干部群众植树造林,为山川(shānchuān)添绿。
良好的生态环境(shēngtàihuánjìng),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。
凉州区打造(dǎzào)“板上发电、板间经济(jīngjì)、板下固沙”的复合生态产业。本文图片均由金奉乾摄
仲夏时节,漫步在武威市(wǔwēishì)凉州区的(de)青山绿水间(jiān),碧波荡漾的湖泊倒映着蓝天白云,郁郁葱葱的树林里传来阵阵鸟鸣,整洁的街道两旁绿树成荫,现代化的生态园区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(xiāngdéyìzhāng)……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。
近年来,凉州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(wénmíng)思想为指导,牢固树立(shùlì)和(hé)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统筹产业结构调整、污染治理、生态保护、应对气候变化(biànhuà),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全方位、全地域、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(jiànshè),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、转折性、全局性变化,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了思想观念、体制机制、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,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(fāzhǎn)互促共赢的创新(chuàngxīn)发展之路。
筑牢屏障 守护(shǒuhù)绿色家园
凉州区地处(dìchǔ)祁连山北麓,境内四大河系水资源均来自祁连山。守护好祁连山,是(shì)凉州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,也(yě)是保障国家西部生态安全的根本大计。为此,凉州区大力实施南部山区碳汇林建设项目。
从“黄土漫天”到(dào)“绿浪翻滚”,从“鸟不落脚”到“野禽安家”,如今,凉州区南部山区碳汇林正连点成片(chéngpiàn),绿色生态廊道已初具规模(chūjùguīmó)。
为筑牢生态安全(ānquán)屏障,凉州区强化河湖湿地(shīdì)修复治理,实施(shíshī)湿地面积总量管控,强化湿地管理,促进湿地自然恢复,湿地保护率达到45%以上。以小流域为单元,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,相继(xiāngjì)完成张义镇虎目沟、夹皮沟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(xiàngmù),通过自然恢复植被,不断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与治理,改善区域生态环境。
同时,凉州区(liángzhōuqū)不断构建(gòujiàn)自然保护地体系,推进草原生态(shēngtài)保护修复治理,在祁连山沿(yán)山区实施退化草原修复面积17.33万亩(wànmǔ)。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凉州区科技支撑项目、祁连山国家公园凉州区片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及保护提升项目,祁连山国家公园及周边生态监测水平进一步提高。
强力治污(zhìwū) 改善环境质量
夏日的武威海藏湿地(shīdì)公园,水光潋滟、鸟语回荡、草木茵茵、垂柳婆娑,各种花卉树木种类繁多,鸟类、水生动物(shuǐshēngdòngwù)不断壮大,形成(xíngchéng)了较完备的湿地生态体系。
海藏湿地公园的生态之变,是凉州区(liángzhōuqū)生态文明建设(jiànshè)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。
近年来,凉州区坚持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,补短板、强弱(qiángruò)项、破难题,全力守护蓝天、碧水、净土,持续打好(hǎo)污染防治攻坚战,交上了一份山清水秀、天蓝地净(dìjìng)的“生态答卷”。
——天更蓝。开展空气质量持续(chíxù)改善行动,强化大气污染(dàqìwūrǎn)综合治理(zōnghézhìlǐ),全面推进工业、燃煤、机动车、扬尘污染源深度治理,实施(shíshī)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,推行建筑工地(jiànzhùgōngdì)“6个100%”。2024年凉州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.1%,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,连续6年稳居达标城市行列。
——水更(gèng)清。坚持控源截污、清源治污、正源防污(fángwū)协同发力(fālì),统筹推进水资源、水环境、水生态治理(zhìlǐ),实施城区污水处理厂新建工程、源头区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工程、污水管网改造(gǎizào)及扩建工程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全区1个国控、4个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均优于考核目标要求,水质优良率达100%。11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(shuǐyuándì)水质达标比例均为100%。
——土更净。推进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,针对不同污染源分类施策,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风险(fēngxiǎn)隐患排查(páichá),加强固体废物(gùtǐfèiwù)综合治理,梯次推行(tuīxíng)农村生活污水治理,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监管,全区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。
扩绿增绿 厚植(hòuzhí)绿色家底
山脚下,一片片(yīpiànpiàn)松林矗立,树干笔直,微风吹拂下,松针闪烁着光芒,散发出独特松香;山腰间,大片的山杏、云杉层层叠叠,竞相生长,树下花草葱郁,生机盎然,把大山装点得(dé)如诗如画;山顶上,“为国(wèiguó)储材(chǔcái)、为民储利”八个大字格外醒目……
来到凉州区(liángzhōuqū)南部山区碳(tàn)汇林基地,每个人都会被来之不易的绿色所深深触动!
在推进(tuījìn)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中,凉州区坚持向南部山区要“绿”,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,持续实施碳汇林建设项目。2022年以来,在祁连山浅(qiǎn)山区营造碳汇林3.12万亩。创新开展“我在南山有棵树”志愿植树(zhíshù)活动,募集(mùjí)资金1000多万元,栽植各类树木30余万株(yúwànzhū),建成“军人林、青年林、爱心林”等一批纪念林基地。
扎实推进“和美乡村”建设(jiànshè)(jiànshè),建设“一村万树”示范村110个。建设绿洲生态系统,完成通道绿化及提升改造近300公里,建设农田防护林2800多亩。实施城市绿地倍增行动,城区绿地面积(lǜdìmiànjī)累计达到(dádào)1308.21万平方米(píngfāngmǐ),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.32%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.24平方米,城市绿化水平得到全面(quánmiàn)提升,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。
强化林草资源保护管理,探索建立“林长+警长+检察长(jiǎncházhǎng)”工作机制,推动分级、分片(区)责任(zérèn)落地落实,规范林地、草地、湿地使用审核审批。加强使用林地、草地、湿地事前事中事后监管,审核各类项目建设用地500余宗(yúzōng)。运用“遥感(yáogǎn)+无人机监测”技术,常态化开展森林(sēnlín)、草原资源巡护。
治水兴水(xīngshuǐ) 合理利用资源
天马湖碧波荡漾,南营水库野鸭戏水,西营(xīyíng)河灌区滋润广袤绿洲……
水是凉州区发展的命脉。近年来,凉州区坚持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治水思路,贯彻(guànchè)“以水(yǐshuǐ)定城、以水定地、以水定人、以水定产”原则,推动用水方式向(xiàng)节约集约转变。
凉州区以工程建设破解缺水困局,建成调蓄水池14座、总容量2034万立方米,建成高标准农田配套(pèitào)塘坝173座、总容量848.7万立方米,建成水系连通工程62.34公里(gōnglǐ),实现“丰蓄枯用、跨(kuà)灌区调剂(tiáojì)”。
如今,在凉州区(liángzhōuqū)的田间地头,一座座机井房分布(fēnbù)其间,灌区机电井全部安装地下水智能化取水计量设施,农田喝上了“自来水”,推广高效农业节水技术面积130万亩(wànmǔ),省水省力更提升了效率。
按照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原则,凉州区建立“区级—灌区(guànqū)—镇—协会—小组”的五级水权分配机制,逐级明晰水权到机井(jījǐng)、地块,向17.02万用水(yòngshuǐ)户核发(héfā)实名制水权证。严控水量,加强管理,建立分作物、分轮次用水台账,刷卡水量、水表读数、台账数据“三对口”,水务局、镇、水管单位对供用水过程“三方核查”,实行网格化(wǎnggéhuà)管理,灌溉期间24小时跟(gēn)水服务。
凉州区率先出台(chūtái)全省范围内第一个河长制(hézhǎngzhì)实施方案,建立河湖(héhú)智慧监管(jiānguǎn)平台,各镇以村为单元推行“河湖长+巡河员、护河员、保洁员”管护模式,构建形成“天上飞、地上巡、河上看、网上管”的立体监管模式。
2020年,石羊河示范河湖通过水利部验收,成为全国首批(shǒupī)、全省唯一的全国示范河湖;2021年,石羊河入选全国18个(gè)美丽河湖优秀(yōuxiù)案例;2022年,杂木(zámù)河成功创建为市级美丽幸福河湖;2024年,金塔河成功创建为市级美丽幸福河湖。
防沙治沙 向(xiàng)沙漠要效益
凉州区干旱缺水、沙多林少,生态环境脆弱,沙漠面积达272万亩,约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,横跨(héngkuà)长城、吴家井、九墩等镇,风沙(fēngshā)线长达98公里,土地沙漠化威胁着(zhe)凉州的生态安全。
近年来,凉州区坚定不(bù)移走生态(shēngtài)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坚持“南护水源、中建绿洲、北治风沙”方针不动摇,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(hé)防沙治沙,深入实施“三北”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(xiūfù)、东北部沙区治理及沙产业建设等项目,通过工程治沙、义务压沙,完成(wánchéng)沙化土地综合治理55.95万亩。
在长期(chángqī)同风沙的斗争中,凉州区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、治沙与致富共赢的荒漠化和沙化防治道路。采取“光伏(guāngfú)+沙障”模式,完成光伏治沙7.2万亩(wànmǔ),光伏区植被覆盖率由(yóu)不足10%增加至50%以上。
——做大光伏产业。科学编制《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(shìfànyuánqū)专项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。园区占地面积50万亩(wànmǔ),引进光伏企业14家,实施项目16个,装机容量1500万千瓦(wànqiānwǎ),建成后年发电量260.25亿千瓦时(yìqiānwǎshí),年产值75亿元。园区在建及建成项目装机容量850万千瓦,已(yǐ)并网160万千瓦,累计(lěijì)发电23.8亿千瓦时、实现产值4.3亿元。
——做活沙漠旅游。围绕沙漠旅游,着力培育壮大武威(wǔwēi)沙漠旅游景区、神州荒漠野生(yěshēng)动物园、武威沙漠公园等沙漠生态旅游(shēngtàilǚyóu)景区,创建以沙漠生态旅游为主的4A级旅游景区2家。成功组织举办山猫纵队千车万人游凉州、“重离子(zhònglízi)杯”暨“绿之源”南航飞享自行车公开赛等赛事活动,进一步(jìnyíbù)丰富沙漠旅游业态。
——做强(zuòqiáng)沙地农业。持续推进东北部沙区治理及沙产业(chǎnyè)建设项目,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产业,做优做强经济林果产业,建成国家或省级重点林木良种(liángzhǒng)基地3个。
优化结构 绿色(lǜsè)转型发展
绿(lǜ)起来,美起来,更要让群众(qúnzhòng)富起来。凉州区积极探索实践路径,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建设,让“绿色经济”成为新(xīn)引擎,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。
板上(bǎnshàng)发电,板下治沙,实现一地多用。光伏治沙模式兼顾生物治沙、人工治沙,利用光伏板遮阴效果,在大面积(dàmiànjī)的(de)沙地进行规模化沙生植物种植,最大限度将太阳能(tàiyángnéng)开发与沙漠治理充分结合起来,光伏发电区域阻隔风沙的防线正在茫茫戈壁沙漠形成。
不断追求绿(lǜ),不断创造绿,不断放大绿。如今,在凉州(liángzhōu)大地上,一个个绿色产业正在蓬勃兴起。
聚焦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产业链。凉州区确定绿色矿山建设、流域生态(shēngtài)修复等(děng)6方面14项(xiàng)重点任务,依托武威光大环保垃圾焚烧发电及(jí)资源化利用项目,凉州区被(bèi)确定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,推动工业废物、建筑垃圾、农作物秸秆等综合利用。着力做好延链补链(bǔliàn)强链文章,谋划实施“三北”六期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综合项目等重点项目18个,年产值达到3.8亿元。
因地制宜打造“沿山沿川沿沙(yánshā)”三大特色产业带,深入推动“牛羊猪禽菜果菌薯(guǒjūnshǔ)药草”等“10+N”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,全区设施瓜菜规模产量、生猪饲养量位居全省第一位。着力打造农畜产品(nóngchùchǎnpǐn)精深加工、奶业(nǎiyè)2个百亿(bǎiyì)级和生猪、蔬菜、肉牛3个50亿级产业集群,成功创建奶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。
培育壮大新兴产业,统筹推进新能源及装备制造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。重通成飞、伊利乳业、普安制药、众兴菌业、达利食品等大型(dàxíng)龙头企业已构建起凉州绿色制造体系的四梁八柱。积极发展数字经济,稻盛云(dàoshèngyún)武威智算中心项目落地建设,填补(tiánbǔ)了凉州区智能算力(suànlì)领域空白(kòngbái)。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